201705課程架構設計工作坊~宋豪軒老師~課後花絮





文:凱翔
昨天參加亦師亦友軒哥的課程架構設計工作坊,然後晚上就直接死亡了XD。
.
軒哥昨天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課程,用便利貼排列組合。我自己其實是很愛用便利貼的人,所以我很快就搞定。早上從課程的三個要素,開展成六個關鍵,接著是十八個你應該要知道的事情。
.
那時我心想也沒有很難,早上在確認負荷量的時候還比了個負荷量2分(滿分5分),當時想說也沒有太難啊。
.
結果下午用理論來檢視課程,把自己的課程拆分,重組,加入元素,或減去單元的時候,我的腦袋就開始燒壞了,導致晚上回家秒睡....
.
而為什麼會腦袋燒壞呢,這個也有在課程中做說明。我們很少從學生的注意力和專注能力下手,通常都是希望用引導式的方法讓學生學習。但如果學生當時超過負荷,就會造成吸收能力不足,進而聽不懂。
.
後來我發現我常在學生精神最低落的時候,給予最多的東西。仔細想想,有些時候聽不懂可能不是因為我當天講的不好,而有可能是我的資訊量太大,讓同學在那個時間點超過負荷。
.
另外就是對於教具的定義,軒哥說他學到的觀念是,『開場與結尾都是教具』。所謂教具,就是跟課程主題相關,但用不同形式來呈現的方式。但昨天有個橋段是,當大家對教具感興趣時,往往會忘記主題。
.
也就是說教具本來是讓學生提升專注力的工具,但很可能讓整個課程變的破碎,導致同學最後只記得教具,但不知道教具與學習目的的關連。
而我覺得最大收穫的,大概是課程的元件化。軒哥說這是一個雪花片的概念。雪花片是一種玩具,他們能夠互相組合,變成不同的樣子,跟樂高積木是一樣的概念
.
所以如果能夠把每一個課程都拆解成元件,把主題,教學法等8個元素寫上,以後無論要組成不同時間的課程,把課程進化,課程中的突發事件(需要換單元),甚至開發新課程,都超級好用。
.
因為一般老師很少從外部角度來看自己的課程,通常我們都是把我們的專業和知識變成一個模組或是系統。當我們要改變課程的時間或設計時,我們往往要重新開始。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每個單元學習的不同效果,時間,教學法。我們就能夠在馬上把我們現有的資源瞬間變成新的課程。
.
不過總結來說,我覺得這堂課是幫講師們加上一個課程的優化系統。這個系統有課程邏輯的檢視系統,學習成果的評估系統,還有課程開發的組合系統。
.
可惜六月的課程引導工作坊我無法到場,只好希望麥客豐文創培訓中心 MIC C&C和宋老師之後好評加開了~

下班後開始解鎖-Podcast收聽